过去的“铜都”东川仅有很少的标清探头,是昆明市天网的“盲区”,民警普遍反映天网“用不了”,群众觉得天网“靠不住”。不法分子更是认为天网是只“纸老虎”,街面犯罪非常猖獗,一年仅抢劫、抢夺案件就百件以上。2012年4月李宏平出任区公安局副局长,统领全局信息化建设工作。仅3年多时间,全区便建成全覆盖无缝隙的天网“眼睛”,支撑实现了东川从“过往行人眼中的险地”向“抢劫、抢夺禁区”、“流窜犯罪终结地”的转身。
2月1日、3月6日,在东川和会泽交界处一工地成吨电缆被盗,价值36万元。案件发生后,东川公安局第一时间成立专案组,由副局长李宏平亲自挂帅。25年警察经历告诉李宏平,几个高速公路的出入口是排查重点。经过调看各大路口和高速监控,一周之后便锁定了犯罪嫌疑人。
短短一周就破案,这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因为案发地在会泽和东川交界处的大山上,没有目击者,走访困难;情理之中,是因为从2012年,东川开始推行“天网、地网”建设,在城区、农村村口、路口能实现“车过留影、人过留痕、事过留迹”。而提出视频监控,让公安工作智能化这一构想的正是东川区公安局副局长李宏平,在他看来,公安工作不仅要苦干依法干,更要巧干。
3000“天眼”让“两抢”无所遁形
布下鹰眼天网,不怕鼠辈猖獗。三年前,东川公安局大力推动以视频监控为“核心”的“天网、地网”建设,现在东川城区已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目前,东川公安局又在不断夯实以实名制管理为主的“地网”建设,并在全省率先实现汽车客运实名制购票的管理目标,在全省第一家实现连续34个月“两抢”全破。
在东川区公安局,李宏平有三个众所周知:全局信息化建设应用的“领头羊”、侦办重大案件的“魔怔”、啃“硬骨头”案件的局长,他先后参与侦破各类案件2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00余名。
2012年,东川公安局开始严打整治工作,李宏平顺势提出把视频监控建设列为牵动公安局全局的重点工作。最初接触网警工作的李宏平就意识到视频监控对公安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刚开始视频监控的安装在东川推不开,因为我们破案率低,老百姓凭什么相信警察,相信安装几个探头就能提高破案率。”说起最初推广视频探头安装,李宏平感触很深,“就算是公安局出钱,在哪个临街铺面安装一个探头,老百姓要么说安装可以,但我要收钱,要么说你装一个摄像头在我家门口是要监视我吗?”安装监控探头,让李宏平和他的团队碰了一鼻子的灰,但也让他们重新考虑自己的工作:只有老百姓信任警察,老百姓认可警察的工作,才是东川公安必须要思考的命题。
在公安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上,李宏平积极探索“1+N” 、“天网地网”合成打击防范服务警务模式,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应用创新工作,以“东川区公安局‘天网地网’合成打击防范服务警务模式”为平台,充分发挥信息化“1”的牵头引领作用,构建以信息化建设为主导,全警应用为骨干、全警采集为基础、相关机制配套保障的1+N合成打击防范服务机制。他带领他的团队时时紧盯全区刑事、治安警情,密切关注警情高发点,综合评估各方面信息,将分散警情上升为精确预警和防控意见。他特别注意刑侦信息化的学习研究,将先进侦查理念运用到分析研判工作实践中。在许多影响大、危害深的案件侦破中,经过他的科学分析、准确定位、果断出击,创新侦查方法,先后啃下了“1·08”流窜诈骗案、“1·05”流窜盗窃汽车案、“5·18”流窜打砸车窗盗窃案、“12·19”流窜盗窃车内柴油案等一系列“硬骨头案”。
截至目前,东川全区共建成视频3339路,其中公安机关建设235路、社会自建3104路,在东川城区,真正做到了视频监控无死角。李宏平说:“现在在东川,不是政府掏钱安装视频探头,而是群众自己要求安装视频探头,这3000多只‘眼睛’给‘两抢’案侦破提供了重要线索。”民警们都说,高清探头就像是警方的千里眼,这几百只眼睛让犯罪活动无处遁形。
哪里都在装视频监控,但为什么东川用得这么好?“建用不脱节、群防群治,是东川视频探头安装的最大特点。”李宏平自信满满地说,“我们自己安装自己用,要在哪里装探头、高度要多高,都根据东川的公安工作来决定,这样一来,视频探头的利用率就高了。”李宏平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租用通信商建的探头,每个月的费用是1800元左右,还不包含维护费,东川安装的高清探头,每个是1万元左右,也就是说租用通信商的视频探头十个月的钱就能买到一个探头。“东川是个穷地方,我们要把钱用在刀刃上。”李宏平感慨地说:“现在,老百姓都自愿安装探头了,每年公安局拿出30万元来作为探头的维护费,真正实现了公安工作群防群治。”
张俊东是碧云街上恒安楼的老板,2012年从舍块乡来到城里开旅馆。因为开旅馆的人越来越多,张俊东家旅店生意也是马马虎虎。虽然经营效益一般,但在张俊东家的旅馆不论是大门口、值班室、就连每一层楼都安装上了视频探头。张俊东说:“装上视频探头,还真有安全感,就算店里出什么意外,都有视频拍得清清楚楚。现在的小混混都晓得,被视频拍到了就会被抓起来,门外那条路上飙车的、抢东西的基本都没有了。”
编织“地网”完善“痕迹管理”
随着天网建设的深入,李宏平又开始思考着要编制一张“地网”。说干就干,东川公安局在今年组建68人专职巡逻队,配备巡逻车12辆,在城区建成8个治安岗亭、2个移动警务亭,在龙潭、格勒、汤丹、乌龙、绿茂设置5个武装堵卡点,组织巡警、机关民警、交警、武警、协警联勤巡逻,建立“常态、节假日、超常规”三个层次的巡逻防控工作机制。
“你好,我妈的身份证忘带了,我过来打个证明。”拖布卡镇的李秀芬对公安运政城管连勤室的民警王利军说。王利军问了李秀芬妈妈的身份证号,不到5分钟,证明就打好了,李秀芬带着妈妈顺利买票上车。今年1月开始,东川公安局开始实行客运站实名购票,这在全省100多个县里是第一家。王利军说:“现在每天要开30到40份证明,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掌握重点人员,做到防患于未然。”
进出东川,除了乘坐客车,还有黑车拉客。李宏平说,每天都有交警在东川三个重要出入口设卡点,进出东川三个重要出口的车辆都要进行身份证登记,特别是七座以上的微型车。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已经成为赢得未来的利器,新形势下的公安工作也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李宏平说:“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和设备来采集信息,对普通老百姓来讲,我们只是收集了他们的信息而已,但对于犯罪分子来说,则是一种震慑,让他在东川不敢轻举妄动!”
我是人民警察
想了这么多法子,用了这么多手段,李宏平谈起自己的工作,他说:“我只是希望东川的公安工作更能体现‘人民警察’的‘人民’两字,希望通过科技的手段来实现警务工作的高效率,让民警有更多时间深入社区去服务百姓,而不是执法。”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大数据已经成为克敌取胜、赢得未来的利器,如何做好日常数据的海量汇集、科学管理、深度应用是构建新形势下社会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李宏平说,“下一步,东川还要推广基于身份证的‘一卡式缴费’、‘一卡式病例簿’、‘一卡式门禁登记’等便民应用,不断织密‘天罗地网’,让我们警察的职责不再局限于等案发后受害人的报警,而是从一开始就震慑不法分子、阻止违法事件发生。”
截至目前,东川公安已通过“天罗地网”发现破案线索1943条,直接查破各类刑事案件68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45人,预警抓获网上在逃人员44人,协助查处治安案件1216起,协助处理各类交通事故1万余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8万余元。
对比“天罗地网”建成前后,东川刑事警情数从2011年的1018起降至2014年的391起、治安警情数从889起降至392起、“两抢”警情数从131起降至15起,分别下降61.6%、55.9%和77.3%;刑事立案数从909起降至699起、“两抢”立案数从134件降至17件,分别下降23.1%和68.8%。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从全市第9升至全市第一,并创造了命案连续7年全破、“两抢”连续33个月全破和主城区命案、“两抢”连续200余天“零发案”的历史最好成绩。一张犯罪分子“不敢来、不敢做、做不成、逃不走”的立体化治安防控网已初具雏形。
3000余名“警察”日夜梭巡在天空保卫着东川市民的安全,你一定不信,那是好莱坞电影中的场景。如果我告诉你确有其事呢?
几年前的东川抢夺抢劫案件高发,飞车党猖獗街头,警力薄弱打不胜打。天一黑,街头的小游园小广场上都没有市民敢出来纳凉。必须治理,但怎样治理?改变源于李宏平的一个闪念,这位交通警察出身的东川公安局副局长想到电子眼抓拍违章万无一失,监控犯罪违法行为呢?岂不是可以弥补警力不足的缺陷。这个想法在局党委会上提出令大家精神一振。
如今三年过去了,华灯初上,市民三五成群,欢快的舞姿、悦耳的音乐,东川的夜晚一派温馨、祥和的景象。维护着这份祥和的正是三年内建成的3339个“天眼警察”,它们组成了一张无死角的正义天网,日夜捍卫着这座城市。
建成完善中的“天网”作用日益凸现,服务百姓方面,对查找老人走失、小孩走失和对城区道路交通阻塞及时指令,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震慑了犯罪,使犯罪分子无路可逃,并且为公安机关破案提供了线索和方向,作用不可低估。
“两抢”案件连续31个月全破!这就是“天网”的威力,美丽的东川之夜归还给每一位市民。
随着天网建设的深入,李宏平又开始思考着要编制一张“地网”。天地双网结合夯实治安防控体系,写实“小字”积“大安”的东川模式构建完成。
“走在大街小巷,时不时会碰到巡逻队,感觉好踏实!”“小巷里都安装了路灯和监控探头,走夜路真不怕了!”群众心声道出了对平安建设强力推进的支持。“天网”“地网”建设织就了东川的百姓平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