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昆明市东川区拖布卡镇司法所金浩的办公室,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张贴在墙上的那张分布清晰的彩图——东川区依法治区试点——拖布卡镇村情民意大走访汇总表。表上清晰地标出了该镇18个村的主要问题,最后一栏一个16类问题饼状图,每一种问题用一种色彩和形状标明,侧面用文字标明问题、条数和所占的百分比。金浩指着红色的扇形说,这是基础设施,共有1960条占百分之二十五点五二;指着蓝色的扇形说,这是生活困难,共1623条,占百分之二十一点一四。除这两块外,面积最大的扇形还有房屋改造和生活困难,分别占百分之十五点七七和百分之十一点三九。最小的扇形是食品安全仅5条,占百分之零点零七;其次是社会治安,仅占百分之零点六九。
从这个饼状图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贫穷的乡镇,但社会治安却出奇地好,得益于它被列为东川区依法治区试点。它位于昆明的最北边,因为境内黄金储量丰富,被称为金山。可它并没有因为拥有黄金而走向富裕,却为拖布卡镇带来了占百分之七点六七,589条的地矿矛盾。
从中共云南省委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的《依法治省工作简报》上看,东川区在2014年顺利争创为昆明市“市级法治县(区)先进单位”的基础上,把2015年确定为“依法治区推进年”,并确定拖布卡镇(下辖18个行政村,人口31461人)为试点镇。在东川区政法委的领导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用两个月的时间开展了“村情民意大走访”活动,共走访群众8376户29567人(入户率达90%以上)、企业8家、学校9所、卫生院(室)19家、小商店22户;排查地灾隐患点32个、小坝塘隐患点26个、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隐患点195个,发放《东川区村(居)民法律知识读本》7164本,收集群众问题诉求7679条;通过入户走访调查、分析研判、厘清问题清单,建立了“一户一册”“一村一册”基础台帐,制定完善了18个村的“依法治村之策”和“依法治村工作方案”,实行党政班子领导包案制,依法依规全力解决群众合法诉求,做到“进一家门、理一家事、解千家愁、求万家乐”。
金浩说,在开展依法治理工作中,拖布卡镇党委、政府坚持把依法治理工作与加快改革发展、扶贫党建双推进相结合,与践行群众路线、服务保障民生相结合,与普法依法治理、建设法治文化相结合,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平安相结合,分阶段推进依法执政行动、依法行政行动、规范执法行动、公正司法行动、法律学教活动、法治宣传行动、信访秩序规范行动、社会风气治理行动、社会治安整治行动、城乡环境治理行动等“十项行动”。通过半年的整治,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和素质进一步提高,呈现出了“缺乏社会公德、欺负邻里、不赡养老人的少了,遵守社会公德、团结乡邻、孝敬老人的多了;不讲政策、不讲法律、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干部少了,学法用法、依法办事,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干部多了;打打砸砸、寻衅闹事、小偷小摸少了,遵纪守法、团结同志、遵守公共秩序的人多了;发生纠纷侍强凌弱、以大欺小的少了,主动申请调解依法处理的多了”“四少四多”的良好局面,依法治理工作初见成效。
拖布卡镇党委书记孟天位说,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党委政府班子及广大干部的努力外,拖布卡镇司法所长金浩是分不开的,由于他所做出的努力,镇党委是把他作为班子成员来看待的。
今年43岁的金浩,毕业于云南省财贸学院,先后在东川区粮食局、发改局、纪委工作。2011年5月从东川区纪委调入东川区司法局,任拖布卡司法所所长至今。
面前的金浩圆脸、平头,眼睛炯炯有神,一看就是个调解能手。
五年前到这里任所长时,金浩还是法律的门外汉,只好利用业余时间对法律业务知识进行恶补。由于乡镇工作繁忙琐细,白天处理的业务事情较多,他就利用晚上时间在办公室学习、写材料,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掌握了过硬的调解技巧,为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3月11日,树桔村蒋家湾小组组长到司法所反映:承包拖布卡镇老村河漫滩孙某的鱼塘阻塞了原来的水道,影响了下游蒋家湾小组140亩地的生产用水。
为了不引发群体性上访,金浩立即向镇领导汇报,并火速赶往现场。孙某在河漫滩挖了6个鱼塘蓄水,堵塞了原来的水道。村民的抵触情绪很大,调处工作一时陷入僵局。金浩向村民和孙某宣传了我国相邻用水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抗旱救灾保民生会议精神,要求双方在抗旱特殊时期,弘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合理利用水资源,任何一方不得垄断对水的使用,要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经过耐心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原来出水通道得以恢复。一起严重影响群众生活用水的水源纠纷得到圆满调处。
2008年,雷某等人在昆明万辉新城十四冶公司帮重庆老板冯某打工,工钱共计17000元,冯老板一直未支付给雷某等人,雷某多次索要也无结果。2012年冯某来到东川区拖布卡镇承包工程,雷某得知后,于2012年3月29日从会泽老家赶往拖布卡追讨工钱并找到了司法所请求法律援助,希望帮助追讨回被拖欠多年的工钱。
接到求助后,金浩立即电话联系冯某到司法所进行调解,并告知他拖欠农民工工资违反了《劳动法》,要承担的相应的法律责任。冯某表示现在没有现金,但一定把拖欠雷某的工钱尽快付清。雷某情绪激动,表示不再相信冯某的话,双方开始争吵不休。金浩耐心劝说,并提出在4月17日前由冯某把拖欠款交到司法所,然后由司法所通知雷某到司法所领钱,领到钱后雷某打收条给冯某。双方均表示同意,雷某还要求冯某当场写下了保证书。
4月17日,冯某来到司法所说公司的钱未到账,希望延期几天。在司法所的不断督促下,冯某于2012年4月24日将所欠工钱交到拖布卡司法所,金浩立即通知雷某来领钱。次日,雷某拿到了辛辛苦苦挣来的17000元血汗钱,对金浩连声道谢。
五年来,金浩调解各类民间纠纷5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6%,调解疑难复杂纠纷数十件,没有因调解不及时、方法不得当、引用法律条文不正确导致矛盾激化或民转刑事件的发生,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通过数百例的调解,金浩深刻体会到,一些群众不学法、不懂法导致法律意识淡薄是造成民间矛盾纠纷的主要根源,而最有力的措施就是推行依法治国,普及法律知识,让人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了使法律知识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金浩把群众关心、农村常见的事情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合,编成“三字经”、“四字歌”、“七字歌”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广泛宣传、上墙,逐渐形成健康向上的家风民风。他坚持实施法治宣传“村村响”,利用各村(组)广播进行播放,并逐步建立了拖布卡镇法治文化广场,让群众经常性地接受法治文化熏陶。
在区委、区政府、区委政法委和区级各部门的关心指导和帮助下,拖布卡镇圆满完成了依法治镇试点的基础工作,完成了先行先试的工作目标任务,对依法治镇工作形成了经验、启示,为全区依法治镇工作提供参考。拖布卡镇试点工作还得到了省、市政法委的肯定,并进行学习推广。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辛勤的工作获得了领导和上级部门的肯定,金浩先后荣获2011年东川区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东川区司法局司法行政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东川区社会治安严打整治工作先进个人;2013年东川区创建省级先进平安县(区)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面对这些荣誉,兼镇综治维稳办主任的金浩谦虚地说,“这些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其中的代表而已。” 凭着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执着热爱、凭着对人民群众的满腔热情,金浩始终坚守在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令他欣慰的是,他所调解的每一起纠纷,都做到了以法育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让双方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调解千家事,温暖万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