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川区司法局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好”班子,并以全区区级行政管理部门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区委、区政府评为2016年目标完成优秀单位,东川区司法局已连续三年获此两项殊荣。
三年来,东川区司法局将学习贯彻区委、区政府、区政法委重要会议精神与推动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围绕中心,以“1234”工作思路推进工作开展。
锻造一支过硬的司法队伍。领导班子成员严字当头,真抓实干,率先垂范,上行下效;“三严三实”、“严纪律、转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独具东川特色的重走红军路、运铜古道等活动,将清正廉洁、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的信念内化为自觉、外化为行为、固化为规范;年末对全局党员学习、工作情况进行倒查,计入党员积分,以绩效考核、党员积分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2016年,区司法局被云南省司法厅、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表彰为“云南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
建立两个“平台”:充分发挥区普法办、区矛盾调处中心的作用,整合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资源,在全区建立“大普法”、“大调解”平台。
三年来,组织区普法讲师团,深入基层和乡村,共开展普法讲座50余场次;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全区创建率达75%以上;配齐了全区20所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聘任率达100%;在东川区机电学校推动建立了“东川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学生开展警示教育活动6余场次,受教育2400余人。2015年完成了普法新地标东川区法治主题公园的建设,通过了法治东川创建考核、“六五普法”验收;2016年,召开了全区“六五”普法总结表彰暨“七五”普法启动大会;针对功东格高速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动宣传车在功东格公路沿线村组两次集中宣传,并印发宣传资料进行入户宣传,有力助推了重点项目的实施。
目前已完成区、镇、村的三级调解机制,实现了全区100%人民调解网格的全覆盖。推行“一降一补一回”制度,以降低矛盾纠纷发生、营造和谐东川为目标,以人民调解“以奖代补”奖金激励制度为具体抓手,以回访具体调解案例作为监督措施,全力发动全区调解员、网格员参与人民调解;从2016年起,全区矛盾纠纷数逐渐下降。每年,各街道、镇至少对辖区内的调解员开展一次人民调解培训暨普法技能培训会。制定印发了《东川区村(社区)人民调解员工作制度》,制度中明确了法治宣传职责,组织人民调解员在开展调解活动中采取“以案释法”。三年来,东川区是全昆明市唯一一家没有医闹的县区。2015年,成立了全市首家教育系统内部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2016年9月29日,成立昆明市首家县区级人民调解协会——东川区人民调解员协会。
落实“三倒逼”机制:以任务倒逼责任、以时间倒逼进度、以督查倒逼落实。年初先由各科室、办(站所)制定工作计划,再由司法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全局工作计划和任务指标,局考核领导小组按季对各个科室、办(站所)进行考核;率先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恢复了纪检办公室,以正风肃纪为保障,抓日常监督、抓典型警示、抓专项检查,倒逼司法行政工作责任“落地”,以督查倒逼工作落实。
实行四个“推动”:推动东川区社区矫正中心建设,2016年年末东川区社区矫正中心正式建成。统一风格设置,统一制度、门牌和办公设施布置,除心理矫治室以自然温馨为主外,其余功能室均以庄重严肃为主。社区矫正中心具备九项功能:接收登记、宣告、刑罚执行、指挥控制、教育培训、心理矫治、档案管理、安置帮教和派驻检察。
推动信访维稳第一道防线建设,重要会议、重大节日前后,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保持手机24小时畅通,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工作,实行矛盾纠纷“零报告”制度;对社区服刑人员、重点信访人员进行节前走访,做好稳控工作;今年1月份,在区信访局成立了东川区首家律师涉法信访接待室。
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法律服务站、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全区镇(街道)100%全覆盖;实现了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公示牌上墙,一村(社区)一律师、法律顾问100%全覆盖;东信公证处为困难群众开辟“绿色通道”、服务三农,多次上山下乡上门办理公证;2016年,东川区司法局在区法院成立首家东川区法律援助中心人民法院工作站。同年,云南省司法厅法律援助工作管理局局长赵祖平、综合科科长朱睿在昆明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姚正宽的陪同下,对东川区法律援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领导对东川区法律援助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评价。
推动“互联网+”平台建设,东川区司法局结合实际统筹,对内着力解决数据不共享,线上线下联通不畅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推动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工作QQ群、微信群、局OA办公系统、法律援助系统、人民调解系统等平台,加快信息共享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对外打造“东川司法”微信平台、充分发挥中国东川网网络平台作用,加大政务公开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