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指出:“扶贫先要扶志,扶贫必扶智,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 法律与扶贫,表面上看,很难将二者联系起来,一个是理论层面的框架,一个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实际上法律作为一种制度,必须深深的刻在人民的心里,让群众都会用法律的思维和方式解决和思考问题,这才能从思想上真正脱贫。作为一名法援律师,在扶贫攻坚的浪潮中,我认真履行宣传法律的职责。
走访中的真情
去年12月我被抽到东川区脱贫攻坚青年突击队,同样是帮助困难群众的工作,除了维护大数据,需要经常下村入户调查,走访过程中遇到之前提供过法律援助的群众,他们热情邀请我去做客。记得去年七夕,一位老人因为赡养纠纷找到我,后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由于老人年纪大,我为九旬老人提供上门法律援助,前几天下村时经过老人家门口,老人正在门口晒太阳,我主动上去打招呼,顺便回访案件执行情况,老人家眼睛不好,听力也不好,刚开始没有认出我,后来我介绍自己,说起去年的事,老人满怀欢喜的说:“小同志,我想起来了,去年的事要谢谢你,现在子女们对我都好,不再争吵了,走,去家里坐坐”。得知老人现在的情况我十分开心,觉得自己的工作十分有意义,我用自己所学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
跟随区领导在村中接访,宣传法律和政策
为确保“六个精准”,真正实施精准扶贫,我们经常到第一线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查看有无安全稳固住房,听取群众意见,查找致贫原因,有针对性的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2017年8月10日至15日,我跟随东川区常务副区长朱绍彬等同志到东川区汤丹镇和因民镇下属村走访,有的村经核查易发山体滑坡或泥石流,需要整体搬迁,但是一些群众住惯了住了几代人的地方,他们不愿意搬迁,我们翻山越岭,入户对他们详细宣讲政策,经劝导,他们最终同意搬迁。到一个村时,已经下午四点,一些群众听说区级领导来了,都过来集中反映问题,原本没有接访这项议程,朱副区长说要让大家畅所欲言,刚好我们今天来的有熟悉扶贫政策的区扶贫办副主任刘洋,有熟悉易地搬迁政策的工作人员,还有熟悉村情的驻村工作队员和律师,凑巧形成一个专业的接访团队。我们召集大家到这个村的一片空地上找凳子坐下来,全村在家的老老少少四五十人自发来这里,依次发言,有的说他们家虽有公职人员,但是生活依然困难,为什么不纳入贫困户,有的说因工作患上职业病,也未被纳入,朱副区长像聊天一样向群众宣传纳入建档立卡户的标准,解释公职人员不能纳入的原因是为了防止优亲厚友,滥用职权,政府必须遵守政策和法律,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所以精准扶贫的各种程序必须公开运行,让群众参与和监督,这也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公正合理。朱副区长嘱咐村里的青壮年,出去打工的必须签劳动合同,要有长远的目光,只有买了五险,老了或者病了才有更好的保障。这次村中接访足足持续了三个小时,经解释和宣传,群众都表示理解和支持。我们把法律融入扶贫中,从思想层面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脱贫观念。
结语:在扶贫攻坚工作的过程中,既要送温暖,又要从思想上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脱贫观,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