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我在昆明,因疫情我回不了东川……”,“法官,被告欠我几年的水果款一直不给,要求你们尽快帮我追回欠款,我也是小本生意不容易……”,“法官,我们村防疫管制,我出不了村……”,“法官,老人过世了我急用钱,请尽快帮我找到林某追回我的借款啊!我在巧家大山上,信号不好……”,这本是一件件普通的民事纠纷案件,因突发的疫情,传统的面对面庭审不得不取消。但民事案件无小事,更何况是涉及民生的案件!
面对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为减少人员流动、聚集带来的隐患,东川区法院民庭的法官们,本着“让网络数据多跑路,当事人少碰面”的原则,利用煲“电话粥”、建“微信群”、上“云解纷”等邀请双方当事人网络解纠纷,防疫审判两不误。
2月24日15时,民庭庭长张英利用“云解纷”平台在线调解原告某某水果经营部诉被告杨某买卖合同纠纷一案。承办法官在调解之前通过电话、微信沟通,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利用“云解纷”程序对该案进行调解,并指导双方当事人登录认证云南移动微法院“云解纷”小程序。在线调解时,承办法官耐心指导双方当事人通过各自的手机微信登录“云解纷”小程序进入网上调解室,将远在昆明家中的被告杨某与在东川家中的原告经营者陈某某成功连线,一场法官与双方当事人各在一方、互不见面的调解新模式就这样开始了。
法官在查明双方当事人的身份后,查明原告系从事水果批发零售的个体工商户。被告杨某因经营冷饮店需要购买大量水果,于2014年至2019年期间多次到原告处购买水果。2019年5月经结算,被告确认尚欠原告水果款2万余元。之后,被告支付了部分款项,尚欠1万余元至今未付。双方因诉讼前款项的支付发生了一些分歧,情绪都不太友好,承办法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将法律宣传、人际交往、诚实守信等运用到调解工作中,耐心给双方做工作。经过半小时的协商,双方当事人终于互谅互让,被告表示在一个月内将所欠水果款付清给原告。调解结束后,双方当事人在“云解纷”平台上核对调解笔录签字确认,且被告杨某当庭表示,愿意选择电子送达调解书等法律文书。
除了“云解纷”解决诉讼纠纷外,针对当前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民庭法官们积极学习并执行《关于加强民商事审判依法防控疫情保民生稳经济的意见》等文件的要求。针对案件当事人文化程度低、所处环境信息化应用网络差等特殊情况,王树平、杨芮法官利用煲“电话粥”的方式给双方当事人进行电话录音送达、调解,梁龙娇、刘静法官利用微信普及广泛的优势,将案件建立微信群进行调解沟通。近一周来,民庭通过微信、电话送达案件20余件,电话调解、微信调解、云解纷调解7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