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驻村已经快两年了,从最开始的先锋队员,到现在的驻村队员,随着扶贫工作的渐渐深入、随着走访次数越来越多、随着省检、国检验收的顺利通过,这项工作已渐渐趋近尾声,掺杂的许多小情绪也逐渐显露。让自己惊讶的是,这些情绪不是烦躁、不是疲惫、不是推脱,而是对帮扶户发自内心的关心关怀,像挂念亲人一般的事事想着他们,来力所能及的帮他们做一些事。
赵大爹家有6口人,老伴、儿子、儿媳带着孙子、孙女在外打工,通过政府补助一部分、自筹大部分盖起了新房,可家里常年都是他一个人在,有点空荡荡的。他前段时间在使用农机时操作不当,造成右手小拇指受伤,住院治疗有一段时间,家里本来已经买好了种子、肥料准备种玉米,可因为住院错过了播种,今年天干,农作物受损严重,政府要求各村农科员统计农作物受灾情况,农科员未统计他们家的,为此他多次找过村里,可村里因为他未播种,无法统计他们家农作物,他觉得“不公平”。我们最近几次走访,每次都跟他解释政策,他都不理解、不支持,也不愿意听。他觉得自己都60多岁了,并不是想“等、靠、要”什么都要政府帮扶,他还可以耕作,是因为住院了错过播种,村里怎么就不能上报他家农作物受损。我们几次三番的入户,效果也不明显,老人还是情绪不高。经过村“三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商讨,觉得分两步走,第一步还是继续向老人解释政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第二步,由于老人生病住院,可以帮他申请临时救助,帮助解决生活困难。
前些日子雨季期间,我们冒雨走访赵大爹,解释一遍两遍不行,我们讲十遍;走访一次两次不行,我们走访十次,最终还是取得了老人的理解。赵大爹不好意思的说:“我没读过什么书,没什么文化,老给你们添麻烦啦,实在不好意思。”我想,这是老人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理解。临时救助办下来后,一天上班的途中遇到老人,他握着我的手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党把那么好的干部派来帮助我们”转身离开的刹那,我的眼泪止不住落了下来,扶贫工作虽然辛苦,但能得到群众的一句夸赞,能实实在在为他们做一点事,这种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什么都替代不了的。
村里有个少数民族小组,有四户人家住在崇山峻岭之中,离村里很远,他们大部分说的还是少数民族语言,生活还保留少数民族的习惯,被笑称为“云上的四家人”。开展扶贫攻坚以来,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次去入户,都会感觉他们生活环境的变化,之前去需要坐半个小时的车,又走半个小时山路才到,最近去一次去,车已经可以开到每一户家门口了,之前四户人家都是住在青稞秸秆混合泥土搭建的房屋里,夏天还好,冬天四面漏风,寒冷异常,由于他们住的远,下山没有公路,生活基本自给自足,半个月或者一个月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去赶集,用山里的粮食、肉换一些生活必需品,平时就在山里种庄稼、养牲畜,山里没有自来水,喝水需要到山涧里去挑,雨季山泉水比较浑浊,旱季饮水又有困难,种地产量也不高,由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他们更多时候都是几家人聚在一起喝酒,生活拮据。自从开脱展贫攻坚以来,政府出资一部分为他们修建了新的房屋,新的家畜圈,土坯房已经不用了;还修建了全段下山的公路,他们现在赶集半个小时就下山了,出行很方便;此外政府还为他们免费购买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享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定期去山里帮他们检查身体,孩子读书可以住校,并且有相应的补助,同时政府还为他们解决了饮水问题,修建了自来水管道,建造了蓄水池;为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定期安排家里的劳动力参加村上组织的种养殖培训、电焊培训等相关技能培训,鼓励他们外出务工;通过产业链接政策,为贫困户发放鸡苗、种羊、种猪等方式发展生产,想方设法带动百姓增收。贫困户以3000元产业链接资金入股合作社,养殖户每年不少于10%的分红发给贫困户。驻村以来,我们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帮助解决他们思想上、生活上的各种困难、问题,每次见到他们开心的笑容,就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扶贫路上有太多太多的故事,这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扶贫不仅仅是任务,每一个贫困户家里都有许多悲伤无奈的故事,如果没有踏足贫困户家中,没有亲眼看到过他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贫困家庭,深刻地了解他们的真实困难。只有走入每一户农户家中,走入他们生活中,走进他们的故事里,清楚致贫的症结所在,才能做到精准施策,才能更好地帮助贫困户,让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在扶贫的过程中,这些朴实憨厚的人一次次感动了我,让我见到劳动的力量,生命的力量,坚忍不拔的力量,这让我树立起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劳动人民是朴实的、伟大的,劳动是最光荣的,在他们身上,让我学会了百折不挠。人生的道路上,困难何其之多,只要携带一颗坚持的心,即使荆棘遍布,也阻挡不了前行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