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区铜源社区由铜都街道、汤丹镇、因民镇、舍块乡7个乡镇(街道)41个村141个村民小组易地扶贫搬迁组合而成,有工作人员15名,常住人口2833户,12790人。为扎实做好移民搬迁“后半篇文章”,东川区聚焦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就业安置、为民服务,积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破解难点、治理痛点、解决焦点,强化弱点。
党建引领,破解难点,以党的建设带动社区建设。建立健全区移民工作委员会—区级移民综合服务中心—乡镇(街道)移民工作服务站—安置社区和托管村组四级组织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将支部建在楼栋上,建立了12个楼栋党支部,45个党小组,形成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党建+社会治理”模式,增强移民搬迁社区治理“软实力”,实现搬迁群众“管得住”。同时,采取“四帮一带”模式(帮助联系户学习和执行政策、帮助联系户化解矛盾、帮助联系户解决困难、帮助联系户就业创业、带领联系户遵纪守法),由党支部牵头,每季度开展1轮全覆盖入户,对就业、医保、低保等进行了解摸底,对政策法规进行宣传,强化党员联系群众,有效实现搬迁群众零漏管。
聚焦建设,治理痛点,以自治+共治打造试点样板。一方面,以楼栋为基础,3个小区建了27个楼栋委员会,每个楼栋委员会设楼栋长1名,切实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另一方面,以评选“五星家庭”和“法治文明小区”创建为契机,开展积分制管理星级化评定工作,创建“五星家庭”900余户,引导居民共参与,树立“大家庭”意识。以群团服务站、扶贫超市为载体,探索积分兑换生活日用品的方式,激励群众遵纪守法、创先争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三治”融合,搭建“新时代新民风”经验交流平台,互查互比互相带动。持续开展“三讲三评”、文化表演、学习培训、风采展示等活动,促进社区民风转变,有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确保迁入人口“管得好”。此外,不断完善机制建设,建立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工作机制,开展接访、走访活动,摸底排查,紧盯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法治宣传教育等方面,有效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今年来排查矛盾30起,化解30起。同时,制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等相关实施意见,进一步细化后续扶持政策,为进城安置提供优越的制度供给。
聚焦就业,解决焦点,以平台搭建推进搬迁安置。强化精准摸底、精准对接、精准培训、精准就业“四个精准”,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服务小分队,属地负责、分片包干摸清搬迁家庭成员基本情况,针对就业需求特点,“面对面”送岗到户。创新培训方式,以工代训、定岗培训,对达成就业意向的搬迁人员,做好对接服务工作,今年来开展就业培训3次,对口输送234人到用工单位上岗。同时,针对特殊群体通过乡村公共服务岗位、整合岗位资源及建设扶贫车间实现“家门口”就业。在此基础上,着力做好“五个责任”体系+“逢五工作”机制+“五个平台”沟通,优化就业服务质量,实现搬迁群众从就业登记、培训、面试、输出的“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线上招聘”与“线下招聘”无缝对接,服务“零距离”,确保“稳得住、能致富”。
聚焦为民,强化弱点,以服务做好搬迁后续管理。打造医德医风好、专业技术水平高、服务态度好的易地搬迁点卫生服务站,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关心关爱,根据家庭意愿就近安置入学。采取街道干部+社区干部+楼栋长“三线合力”精准入户核查社会保障群体,完成家庭困难群众兜底保障214户362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做好特殊人群居民医疗参保100%,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0%。常态化对残疾人群体、老人户、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实行动态监测,分类建立台账,根据情况因情施策。设立服务窗口和服务热线,成立至今,接到电话825次,办结率达100%,老百姓满意度达100%。同时,成立移民新区党工委志愿服务队和各社区志愿服务队,招募志愿者600余名,整合区级志愿组织资源,组织开展爱老敬老、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活动。整合区级部门资源,建成民族团结广场、职工大舞台、工会服务站、文明实践中心等公益服务设施,方便群众开展各类活动。
东川区通过多元共治,规范化建设,网格化管理,实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切实提升搬迁群众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