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谷街道老村抓人才队伍、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乡风文明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迫切更现实更优质的服务,践行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革故鼎新推进基层治理常态化。抓人才队伍社会治理强人带强人抓。一是优化调整 “两委”人员,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新班子,其中35岁以下副职以上干部3人,大专以上学历3人,进一步提升老村村的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实施“优岗提效”,推动村干部专职化、专业化建设,村“两委”副职以上人员工资均达3000元以上,其中最高达5500余元,充分调动村组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三是依托“东川雁阵”品牌荣誉建设,重点培养“强雁”书记赵朝清、“雏雁”干部尹华,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能力作风建设等活动,努力提升村组干部政治站位。
抓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社会治理有保障。强产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一是做强大蒜产业。联合大寨村打造产业矩阵,形成富民强村产业链,2021年种植大蒜3000亩,实现产值2805万元,人均增收7600元。二是筑牢粮食安全。利用河谷光热地理优势及轮种条件,在与主导产业大蒜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积极推进粮食种植,2021年种植玉米2500亩、水稻300亩、土豆40亩、红薯550亩,共计产粮2225吨、产值619万,切实保障粮食安全。三是做大集体经济。上级政府扶持70万元以村委会的名义入股青鹏养殖有限公司,按照入股资金的5%分红,每年获得3.5万元的集体收益,光伏发电分红带来集体收益15万元;同时,老村村有着丰富的磷矿资源,2022年中航集团公司下达30万吨的开采指标,每开采一吨付给村集体发展资金4元,预计今年仅磷矿开采就可为集体经济创造120万元,真正实现“百万”强村。
抓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切实加强人居环境整治,让村容村貌焕“新”,让环境更美。一是用好公益岗位。安排公益性岗位33个,对村主干道、公共场所、房前屋后的积存垃圾、白色垃圾、废弃物及杂草进行全面清理,发动群众落实村规民约、“门前三包”制度,村庄卫生环境明显改善。二是美化村庄庭院。完成人居环境“五堆”整治工作,建成300平米花园两处,栽种花草、填埋粪塘18处,拆除残垣断壁30处,光龙角片区新光上、新民、新村子、新光下组共计修复墙壁800余米,硬化道路300平方米。安装路灯350余盏,累计完成475户的户厕改造和验收工作。三是积极申报示范创建。2021年,老村村成功创建为东川区文明和谐先锋村、东川区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宜居精品示范村,同时获得昆明市民主法治示范村、昆明市文明村、昆明市农业创业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抓乡风文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老村村坚持自治、法治、共治相结合,聚焦乡村治理、实现乡风文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一是落实乡村自治。坚持运用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的工作法,妥善处理村民事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或村庄公益建设等大事,严格贯彻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建立健全监督委员会,形成村党组织领导、村委会决策、村监督委员会监督,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二是实现网格化社会治理全覆盖,实行村干部包片、小组长包户的“网格管理”模式,利用微信群将村民汇聚到指尖,实现组织全覆盖、诉求全收集、问题全解决。三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文化阵地,组建10余支文艺队伍,培育文化骨干15人,统一成立先锋文化艺术团,培育文明新风,传承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