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文新闻

东川区“一站式”让老百姓话有处说,问题有地答
发布时间:2023-03-28 15:50:26作者:东川区政法委来源:东川长安网

东川作为国家级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城市,面临社会就业风险,加之“三区”移民和易地扶贫8518户31674人搬迁进城,属地化管理后搬迁对象复杂,存在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等现实风险隐患。

普法宣传

在不断探索中,东川区以“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为导向,致力于化解群众的“矛”,赢民心,铸就坚实的“盾”,以移民新区为着重点,依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打造“受理接待+协同指挥+分流转办+调处化解+跟踪督办+评估反馈”于一体的“一站式”调解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综合服务平台,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衔接“三级联动”,社会力量多元参与,全面保障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格局。

平台规范化,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依托民情驿站、“四中心”、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法律服务站等平台资源,建立健全覆盖区、镇两级的“一站式”调解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实体网络综合服务平台,统筹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建立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工作机制,压实信访下访接访责任,设置移民新区信访接待室作为固定接访约访地点,综治办每天安排专人在信访接待室分流来访;每月实施1次入户走访、摸底排查大下访工作。此外,采购“乡村法治通”法律机器人,为群众提供全时空、智能、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和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的有效渠道和指引。目前,全区采购170台,按照一比一的比例覆盖每个村(社区)。

队伍多元化,抓实“一站式”有效调解。建立2个搬迁安置区党委、11个片区党总支、29个楼栋党支部,理顺“移民新区党工委—社区党委—楼栋党支部—党小组+志愿者(居民小组长)”四级组织体系建设。落实政法机关统领、属地乡镇(街道)主体责任、区级部门联动参与、村(社区)直接参与四级责任体系,同时,整合律师、法官、检察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组建调解化解矛盾纠纷队伍,形成集信访调处、调解、仲裁、诉讼、法律援助、困难帮扶、司法救助、心理安抚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实现人民群众办理调解“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进一步延伸人民调解基层触角。充分发挥7个行业专门调解委员会作用,对群众关心较多、反映集中信访矛盾纠纷,定期集中开展调解调处。全区建立“老马”调解工作室、“丹心耀铜山”特色典型人民调解室,创新调处模式,动员具备专业素养、具有较高威望、基层调解经验丰富的调解员从情、理、法入手,面对面交流谈心,真正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一线。

保障全面化,推进调解有序开展。建立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工作机制,健全诉讼与非诉讼、诉前委派调解衔接工作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从源头规范调解调处工作。落实“以奖代补”保障资金,按辖区每人不低于1.5元的标准,配套区级奖补资金39.15万元,根据案件难易程度分设不同标准兑现奖金,为排查化解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全面贯彻落实《云南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促进原机构人员整合,加强镇、村矛盾调处中心的指导,不断细化流程和规范,有效融入区、镇、村三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设。选派区、镇两级专职人民调解55名,选聘村级170名专职人民调解员,确保人员相对稳定。

普法队伍进驻,普法“量体裁衣”。以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为点,画好普法、矛盾调解、治安防控、社会稳定同心圆。开展百名政法干警分片包干普法宣传活动,全区政法单位组建170人的普法工作队伍,实行“分片包干”联系全区9个乡镇(街道)170个村(社区),组建69名专业普法队员及乡镇街道普法骨干,围绕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地区做好矛盾纠纷排查,针对就业保障、安全生产、非法集资、校园暴力、预防网络诈骗知识等开展普法宣传,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氛围。

经过近两年努力,区、镇两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与同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已实现融合建设,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有序推进。2021年共排查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020件,调解成功2016件,成功率为99.8%,协议履行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100%。2022年,全区共排查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285件,调解成功率为100%,2022年相比2021年调解纠纷上升62.9%,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初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