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文新闻

东川区政法系统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发布时间:2023-12-01 08:30:10作者:东川区政法委来源:东川长安网

今年以来,东川区政法系统在汤丹派出法庭、乌龙派出所、乌龙镇司法所,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基层政法单位工作。把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维护地区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抓手,以党建为引领,以民族团结为示范,切实加强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维护地区安全。

微信图片_20231117171444

党建引领,筑牢民族团结思想根基。聚焦主业主责,坚持“抓党建促创建”的思路,纳入全区政法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形成政法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科室分工落实,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联动发力,全体干警共同努力的工作格局,为做好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不断开创民族团结新局面。同时,采取与“主题党课”相结合,与政治理论学习相结合等方式,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集中学习,让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宣传引导,营造各民族大团结氛围。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东川区委政法委统筹协调政法各单位,在乡镇、村(社区)利用“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2023年崇尚科学 反对邪教主题宣传周”、赶集日、民族传统节日等,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现场讲解、粘贴宣传图册等方式,加强民族团结氛围宣传;依托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入户宣传志愿者等活动,组织政法党员干部职工深入重点领域和群众家中广泛进行民族团结宣传,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法治意识,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法治保障,夯实民族团结社会基础。坚持依法治理,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法治保障基石,奏响民族团结强音。

织密法律服务网络。依托已建成的1个区级、9个乡镇(街道),170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和覆盖全区170个村(社区)的“乡村法治通”法律机器人,为各族群众提供“零距离”法律服务,促进城市优质法律服务资源向农村辐射,织密覆盖全区的法律服务网络。

打通法律服务壁垒。为解决行动不便群众诉讼难的问题,东川区创新为民服务举措,在6个村委会建立法官联络站就地化解纠纷,在汤丹镇和红土地镇“四中心”建设的基础上,设立“诉讼服务中心”,“四中心”创新为“五中心”融合建设,同时在红土地镇北边设立“德古巡回审理点”,在南边景区设立“花间巡游巡回审理点”,加上镇政府的“诉讼服务中心”,真正变“被动收案”为“主动治理”。

抓实法律队伍建设。整合律师、法官、检察官、社区民警、人民调解员、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组建法治服务队伍,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服务员”制度,充分发挥511个法律明白人、19名专业律师法律顾问作用,为各族群众提供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实现法律援助“马上办”。

普治融合,激发民族团结动力源泉。着力加强示范带动创建,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以矛盾纠纷化解、服务保障发展为重点,把民族团结工作做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民心工程。

深化示范创建。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基层政法单位与东川区“雁阵”基层党建紧密结合,将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列入政法各级党组织“品牌荣誉”主题,以点带面推动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落在实处、取得实效。

化解矛盾纠纷。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联动乡镇(街道)民族宗教助理工作员,及时发现掌握矛盾纠纷隐患;在回族聚集的店房社区建立“老马”调解工作室,将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聘请了解社情民意,通晓当地民族语言、民族习惯的41名少数民族同胞担任矛盾纠纷调解员,为各族群众提供“一站式”纠纷服务,积极化解矛盾纠纷;结合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深入到村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普法,引导各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

强基固本,提升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水平。结合全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东川、平安东川为目标,全力助推治理现代化落地见效。将更多的优势资源和力量下沉到基层,加强矛盾纠纷风险隐患排查与化解力度,统筹推进和完善“综治中心+法庭+检察室+派出所+司法所+村委”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打造了有东川特色的“老马调解工作室”“铜山调解室”,始终坚持“群众无小事”的思想观念,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加快推进民情驿站建设工作,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网络化管理,大接访等资源融入民情驿站内容,在已有的20个挂牌“民情驿站”基础上,把民情驿站建成排查问题、表达诉求、化解纠纷的有效载体。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保障农村转移人口平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