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地方频道

东川碧谷街道“六治”模式打造幸福新家园
发布时间:2024-04-22 15:29:08作者:东川区政法委来源:东川长安网

近年来,东川区碧谷街道积极探索“六治”新模式,通过“党建领治”定家法,“社会共治”建家园,“服务善治”营家业,“平安法治”严家规,“文化德治”正家风,“居民自治”理家事,实现社区治理能力和居民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党建领治”定家法

基层治理网格化。以街道党工委为中心,构建起上下贯通、全面覆盖的网格体系,实现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一网融合”。在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划分5个片区网格68个小网格(楼栋)161个微网格,建立起“区-街道-片区-楼栋-楼层”五级网格体系;在城市社区,结合实际推行“街道—社区党组织—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院坝)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五级网格,设网格数40个,设有网格(居民区)党支部10个;在行政村,划分183个网格(小组)363个微网格,通过“把组织建到网格、把力量沉到网格、把服务做到网格”的方式,以“小网格”撬动形成基层治理“大格局”。

调解员队伍专业化。以“法律明白人”、网格员等为主体打造基层调解队伍,通过定期业务培训以及“以老带新”团队搭配等方式,提高调解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调解实战能力。同时,加强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和信息共享、反馈,通过颜色管理做到“应调尽调”,推动案件实质性化解。低风险“绿色”由村(社区)及时调处化解,中风险“黄色”由街道司法所、派出所和相关中心(办、所)调处稳控,高风险“红色”由街道协调各部门联调联处。特别针对精神障碍患者时刻关注异常行为,联动医生、民警力量有效处置“以医代管”。

“2+3(1)+N”机制运行实体化。街道紧扣基层社会治理总要求,聚集“六类风险隐患”排查化解,着力抓好“周研判”“月会商”“季分析”具体措施落实,有力推进“2+3(1)+N”机制实体化运行,整合基层社会治理资源力量,扎实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特殊群体服务管理、命案防控、精准普法、突出社会治安问题整治一体推进、综合治理,努力推动实现“三个明显提升”和“四个不发生”工作目标。

“社会共治”建家园

建立“事务共商”协调机制。按照“重在解决问题,重在取得实效”的要求,健全完善议事协调机制。新街社区推行居民“院坝议事会”—业委会“民主议事会”—社区“流动议事厅”三级议事协调机制,实现“小区–社区–街道-区级部门”自下而上逐层听取民意,逐步实现基层治理工作由社区党组织唱“独角戏”向社会各方力量“大合唱”转变;嘉和社区创新打造党群“连心亭”,定期开展“微心愿”征集活动,社区以派单形式将居民的“点单”精准派发给党员和挂钩单位,激活社区治理“源动力”。

打造“知听解促”民情驿站。在“民情驿站”搭建“支部+警务+物业+居民”的四级矛盾化解体系,主动邀请矛盾纠纷人员到社区进行解决,让社区党支部、片区民警、物业公司和居民可以面对面协商调解;建立“民情驿站”轮流值周制度,值班人员由社区工作者和党员志愿者组成,打印张贴值班表,公开值班人员的姓名、联系方式,确保诉求第一时间得到回应、有效解决。对于无法来驿站的老年人,动员社区老党员、老干部担任专职民情联络员,通过网格化对民情民忧排查收集,深入各网格进行走访摸排,写好“民情日记”,及时反馈给驿站值班人员。

“服务善治”营家业

开启“线上线下”服务。铜润社区采用“线上与线下,主动与被动”结合的形式,开发智慧社区治理“小程序”,让群众绑定社区的公众号,方便群众一键即可联系到社区,同时也可通过“有事找社区”模块随时随地给社区干部“下菜单”。反之社区也可通过公众号对群众推送精准的岗位信息等,做到了“让群众少跑腿,消息多跑路”。同时,小程序的使用对入户信息核查和采集更加便捷,实现无纸化的数据维护,对数据的分析、提取和归类更加便捷和直观。

推行“一户一档”管理。为摸清底数,精准服务居民,嘉和社区创新“七色分类”的居民管理模式(红色党员户、橙色特殊人员、黄色重点人员、绿色军人家庭、青色残疾人家庭、蓝色低保户、紫色租住户)建立居民“一户一档”。网格长每月至少对橙色户、黄色户开展一次“服务敲门”活动,时刻掌握本人及家庭情况信息,及时促进风险隐患排查化解。今年来,嘉和社区又推出印有社区联系电话、专职网格员联系电话、民警电话、物管电话等内容的爱心联系卡及便民服务卡,其中爱心服务卡发放给社区橙色户,便民服务卡上发放给全体居民,居民可直接拨打爱心卡、联系卡上的电话号码,联系到相应的负责人进行上门服务。

做实“一老一小”服务。街道党工委把“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调动社会力量,确保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老有所养、小有所托。桥北社区通过志愿招募和资源整合开办“老年幸福食堂”,通过“居民电话预约、志愿者服务上门”方式,解决社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的就餐及日常生活问题;成立“四点半学校”,使留守儿童“幼有所教”,联系团区委牵头哈工大学志愿者连续四年开展免费为留守儿童上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电脑等文化课程,开展感恩教育、交通安全劝导、爱老、助老、学雷锋献爱心等活动,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有效结合,让更多未成年人共享校内外优秀教育资源和成果。

“平安法治”严家规

巡回法庭下基层。坚持将案件公开审理与法治宣传教育相结合,创新开展巡回审判,并积极邀请群众旁听案件审理,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强化法治宣传,促进司法公正,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最基层。针对李子沟村一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将法庭搬进乡村,现场以案说法、巡回审理,邀请近100名村民“零距离”旁听庭审,经过近三个小时烈日下的庭审,案件当庭宣判。同时,利用合议庭合议时间,法官助理结合村民生活中容易遇到的雇员受害、高空抛物、环境保护等问题,开展了一堂法治讲座,并逐一解答村民的疑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联合宣传进集市。为大力弘扬宪法精神,让法治意识融入群众日常生活,街道按照“哪里群众最多,普法宣传活动就展开到哪里”的原则,联合司法所、派出所、妇联等相关单位常态化开展“普法进集市”活动,在活动现场设置法律服务咨询台,邀请法律顾问开展免费法律咨询。党员干警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现场讲解的方式向群众介绍如何提高识毒、防毒的意识和非法集资犯罪案件的特点、表现形式,运用真实案例以案释法,提醒群众警惕“高额回报”“快速致富”“一夜暴富”等非法集资陷阱,守住钱袋子。

“文化德治”正家风

以“节”为媒弘扬传统文化。依托辖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传统节日、重大节庆与民俗文化深度融合,积极策划以民俗、节庆等特色为主题的活动及赛事。在小新街布依族村落组织摸鱼、徒手抓鸭等趣味活动,开办布依族民俗长街宴、篝火晚会来庆祝布依族特色节日——“六·六”丰收节。大家在“节日”中欢聚一堂,拉近了邻里关系、加强了沟通交流、增强了凝聚力,使得民族团结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以“赛”赋能彰显碧谷精神。街道立足牯牛山资源特色,通过户外赛事赋能,延伸拓展赛事经济,彰显出敢为人先、蓬勃向上的碧谷精神,举办了首届“开花洋芋”乡村迷你马拉松、第二届牯牛山登山挑战赛,通过活动引流1000余人。采取活动前期预热、中期直播、后期总结,线下体验、线上扩散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宣传合力,各级媒体平台也发布多篇活动信息,视频及图片直播,浏览量破300万,打响了“山水碧谷”文旅品牌。

“居民自治”理家事

告别“脏乱差”。为解决老旧小区规划滞后、道路狭窄、垃圾乱堆等问题,街道充分整合力量,以组团连片提质改造为基础,对辖区内老旧小区存在的侵占公共空间、公共道路、绿地和私搭乱建等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有针对性地制定拆除方案,规整树池、草坪等绿化设施。在最大限度保留休闲、健身空间基础上,植入适老、适幼、便民、无障碍、智慧化等公共服务,进一步补齐功能短板,提升公共空间利用效率。新街社区对片区内4个小区进行空间腾退改造,更新地面铺装2000平方米,优化机动车位40个,新增活动场所600平方米。

拓展“朋友圈”。以园丁小区改造为例,通过修补、翻新市政道路,有机串联3个老旧院落、4条区间道路和1个社区公共配套中心等要点节点,有效理顺交通脉络,打造多元体验、设施齐备的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科学推动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同时,成立了辖区第一家老旧小区业主委员会,并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构建出老旧小区改造与长效管理并重的城市经营管理新模式,该模式辐射示范带动了周边7个无人管理的楼院小区。

拆除“隔阂墙”。为拉近村干部与村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拓宽为群众办事渠道,野牛村拆除村委会围墙,打造“透明”办公点,推行“阳光村务”,各项制度举措第一时间进行公示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拆了围墙,无形中也拆除了群众心中的隔阂,拉近了党群距离。同时,野牛村通过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建立法治宣传走廊,总结提炼出“勤劳、善良、奋进、真诚、团结、睦邻”的野牛精神。通过党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广集民智、广听民意,制定了管用有效的村规民约,成立村规民约执行分队,不定期开展绿美庭院、文明家庭评选活动,由村民自治评选先进典型,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让居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自觉养成文明好习惯。